16女下面流水不遮图,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密柚
畫境文心--中國古典園林散談
[日期:2010-01-25]  來源:綠筆采風  作者:   發(fā)表評論(0)打印



  作者簡介:劉天華

  劉天華/1944年生/男,畢業(yè)于同濟大學,園林專業(yè)碩士,

  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哲學研究所美學研究室主任、研究員

  古典園林講究”園韻”。它可以指園林的神氣和韻昧,也可指藝術的氣質和風度。然而園林之韻,最主要的還是指“韻”的本意,即藝術所顯現(xiàn)的有序變化,一種節(jié)奏和韻律。清代盛世天子乾隆,好游歷,樂山水,對造園藝術常常有獨到的見解。他在北海《塔山四面記》中總結了園林山水造景與建筑布局所相通的藝術特質:

  室之有高下猶山之有曲折,水之有波瀾。

  故水無波瀾不致清,山無曲折不致實,室無高下不致情。

  而園林風景的這種高下、曲折和深淺的美,就是園林布局章法所表現(xiàn)出的韻。我國園林塑造的是一系列復雜的游賞空間,景區(qū)的分隔,主題的多樣,景物韻豐富,使游賞者不可能一望之下便窺其全貌。要賞園中的山林泉壑美,必須走出堂奧,穿廊渡橋,攀假山過曲洞,一步一步地循徑游覽。也只有如此,才能積累起對整個園林章法布局之韻的感受和理解。

  山光潭影涉趣橋

  涉趣溪邊枕流漱石過硯室即山風嶺僻通幽徑;

  碧光亭畔延綠歸云治堂花樹叢桂軒昂對曲橋。

  上海嘉定秋霞圃是近年修復的一座古典名園,其占地僅九畝。但園雖小而布局得宜游人在山水林泉,花間柳下,亭榭小筑中盤桓半日,仍感游必未盡。其主要歸功于園中建筑山水結合巧妙,宜停留細賞之景較多。此處所錄為當代書法家顧廷龍先生手書凌鶴老人詠景楹聯(lián),掛于晚香居中。聯(lián)文巧妙地串起了花園主要景點,實為頗有韻律的園林主要游賞線路之總結。秋霞圃是一座以山水為主,建筑為輔的自然風貌城中園林,全園以水池桃花潭為中心,繞池一周布置了許多景點。池南北各置一山,南為湖石大假山,積土掇石而成,上留有多株古樹,疏密有致,身臨其境,頓覺山林趣味迎面而來。池北為明構黃石假山,下有洞曰“歸云”,山壁疊石蒼古自然,這種隔水堆山的布局,旨在使黃石山的渾厚與湖石山的玲瓏形成鮮明的對比。水池為狹長形,池岸彎曲,間有水口曲折流出,斷岸處架以石板小橋,寬僅二尺,取陶淵明“園日涉以成趣”詩意,題名涉趣橋,貼水跨于滴泉溪之上。池東南,復有一溪流回環(huán),直至湖石假山南麓。在這樣的山水結構格局上,造園家巧妙地設置了一些建筑亭臺,組織了游覽路線,形成了環(huán)環(huán)相套的風景序列空間,游人一路游去,會時時感到其韻味而流連忘返。

  從新近侈復的磚刻門樓入園,是兩庭相連的一組小院,意在讓游人進入大的山水空間前作一個準備。從小庭西北門出,一條卵石鋪地的曲徑沿山腳蜿蜒而去,兩邊翠花樹,路邊書帶草隨風擺動,是樸素簡潔的起首,也是到達主要景點靜心細賞前的緩步動觀。

  轉過山腳,一組建筑傍池而立,這是連成一體的池上草堂和舟而不游軒,小筑東向用湖石砌成船頭樣自然駁岸,是古園軒舫建筑中罕見之作。進不游軒,眼前豁然開朗,四周青山綠水一收入目中。特別是坐船首北望,黃石假山隔水相對,藤蘿掩映之中的4歸云”古洞隱約可見,山頂樹叢中又露出即山亭的倩影,是靜賞北山的好地方。軒西首的池上草堂,是當年主人夏日讀書之處,取自居易晚年所作的園記《池上篇》和《廬山草堂記》篇名合而為一,寄寓了園主歸隱林下的情懷,堂南懸有一楹聯(lián):

  池上春光早,麗日遲遲,天朗氣清,惠風和暢:

  草堂霜氣睛,輕飆颯颯,水流花放,疏雨相過。

  將此景點春秋兩季的美妙風光描繪得淋漓盡致。

  草堂西向,又與叢桂軒組成一較封閉的庭院,院內(nèi)多植百年桂樹,點出“桂樹叢生兮山之幽”這一來自《楚辭》的出典。古術旁,還植修竹、臘梅、南天竹等,并點以太湖石,構成一幅精致的溪山秋景圖。軒北緊依山,原先山上植有成片青松.稱作“青松嶺”,一到冬天,晴雪耀金,青松挺秀,分外妖嬈。出軒拾級登山,可于山巔即山亭小坐,此亭為北區(qū)制高點,透過樹叢,可見隱于山后的延綠軒,這一小筑隱于濃蔭綠叢中,極為清幽。山亭南,有一山道可下達凸出于桃花潭中的水榭一碧光亭,此亭撲入水中,故俗稱”撲水亭”,它不僅是俯看水景的靜賞處,更是隔水欣賞南邊湖石假山沿池峭壁的專門景點,游人至此,均會被南岸大假山既蒼古又玲瓏的自然風韻所吸引。由碧光亭沿北岸小道轉曲向東,可達園內(nèi)主建筑一四面廳山光潭影。此廳高大敞顯,是南山的主要對景,它的東側游廊緊連著小巧雅靜的枕流澈石軒,軒后是原來秋霞圃同北邊金氏園的界河一清鏡塘,可謂幽亭枕水,碧波悠悠,游以忘歸。枕流漱石的典故出自《世說新語?排調(diào)》:“孫子荊年少時欲隱,語王武子‘當枕石激流’,誤曰‘漱石枕流’。王曰:‘流可枕,石可漱乎?’孫曰:‘所以枕流,欲洗其耳;所以漱石,欲礪其齒!边@原本是強辯的答詞竟成了后世文人歸隱山林的表白。軒亭前有一棵明代蓮(又稱薜荔),根似長蛇繞石峰而生,盤根錯節(jié),造型極為有趣,是古園難得的奇木景致。木蓮一旁,有彎曲小徑通向山光潭影前臨水大月臺。

  月臺宜于靜坐賞景,游人至此每每小憩片刻。此時,對面的假山、小溪、曲橋,東,西兩邊的建筑,花樹,近處的清澈潭水,全匯集在眼前,人們自然而然會將剛剛游覽過的美景,諸如旱船的凌波、叢桂軒的幽香、即山亭的遠眺、撲水亭之看湖石巖壁、延綠軒的清涼幽靜、枕流漱石軒的奇木碧波等景在腦中組接起來。

  這樣,就從整體上品賞出園林布局結構的韻律感,而達到游園賞景的高潮。

  園林佳景協(xié)奏曲

  我國園林的美,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展現(xiàn)在游人面前。人們來到園中,循徑而游,廊引人隨,眼前出現(xiàn)的是一幅幅活動的圖畫,每前進一步,這些圖畫的構圖和內(nèi)容就會更替,收到“移步換影”的效果。這一欣賞特點與嗇樂十分相似。

  音樂形象是流動的,每句樂句,每個音符都在時間上變幻跳躍,組成了動聽的樂曲。園林風景雖然是立體的,但在游人看來,它們也是流動的,隨著時問的行進,園中美麗的山水泉池、花木建筑,甚至風花雪月、烏語蟬嗚等,就匯合成活潑,生動、有節(jié)奏旋律的整體,表現(xiàn)出濃濃的樂韻。

  古園游賞時的樂韻,是和布局章法上的韻律分不開的。布局好,章法嚴的佳園,游覽時能明顯感到景致的起、承、轉、合。另外,園林景區(qū)分劃愈復雜,蘊含的景致越豐富,游賞時的樂韻感也愈強。蘇州拙政園中部山池的覽賞,就是一個佳例。

  拙政園的山水結構虛實相濟,分劃合理。在游覽路線的組織上,也是匠心獨運,表現(xiàn)出濃郁的音樂韻味。要領域拙政園游覽的音樂韻律之美,最好從中部住宅西側的老園門入內(nèi)。園門甚為樸素,僅有粉墻上的一個磨磚門線作裝飾。但入得門來,富有生機的風景協(xié)奏曲就開始了。首先映入眼底的是幽小庭院蒼郁的一架紫藤,這是明代大書畫家文征明親手栽植的,已有四百余年歷史,是稱譽宇內(nèi)的蘇州三絕之一,藤干古拙蒼老,而棚上卻新枝濃綠。它可說是前奏部的第一小節(jié)樂段,預示著以后豐富而精彩的旋律。

  小院邊上足一條青磚鋪砌的窄長夾弄,平穩(wěn)而樸實地推進著游賞的樂曲。夾弄盡頭,便是原來花園的正式入口一一座雕刻精細的磨磚腰門,上懸隸書貼金的“拙政園”匾。游人至此,隱隱然已經(jīng)感受到園內(nèi)的自然氣息,假山、樹叢,曲廊等小景已能通過門洞望見,是平穩(wěn)樸素的前奏結束前的幾個重音。

  步入腰門,“樂曲”就奏出了風景的主題。一座蒼古的黃石假山擋立面前。由于山的遮擋,園內(nèi)的精華之景并不悉呈眼前,然而古拙山石上藤蔓低垂,題刻著“入勝”,  “通幽”匾額的抄手游廊從兩廂環(huán)抱而去,中間踏下幾步,一條小徑引向山下邊的曲洞。這些小景,配合得如此妥貼,使這一園林風景協(xié)奏曲的第一樂章有一個含而不露、耐人尋味的起始部。

  當游人信步隨廊游去,  “樂曲”便奏出了假山和前邊水池中,水抱石,石銜水的交融旋律,奏出了姿態(tài)入畫的樹石相依相抱的旋律,奏出了中部之主廳遠香堂和撲水小筑倚玉軒顧盼相望,屋頂上山花飛檐綺麗多姿的建筑美旋律。

  這時,視線越來越舒展,曲調(diào)也越來越又沒奔放。當游賞者進入遠香堂,穿過雅潔的大廳來到臨水的大月臺上,眼前頓時感到一亮,好像完全置身于圖畫中:粼粼水波上浮著兩座翠島,島山上土石相間,喬木花叢參差,一派山林風光;東西兩邊,山水中點綴著亭臺,梧竹幽居與別有洞天遙相對望。恬靜,平和,自然的園林抒情曲達到了第一個高潮。

  在月臺上賞景稍作休息后,  4樂曲”開始了第二樂章。這是一首在山水林泉之美的渾厚背景上不斷變換主題的變奏曲。要是人們向東一路游去,有枇杷園中金果累累的枇杷,有玲瓏館前堆疊得如云霧翻滾的湖石假山,有嘉實亭空窗外的石筍翠竹,有聽雨軒前小潭旁的芭蕉美石,有海棠春塢小院中的花樹小景……,隨著”樂曲”主題在時間上的不斷展開,這些各具風采的庭院景色也就連續(xù)地呈現(xiàn)在游人面前。

  當游人步出海棠春塢小院,沿著分隔中部,東部花墻下的曲廊北行,就到了盡東頭韻濱水小筑——梧竹幽居。這里對山面水,廣栽青竹碧梧,是一個鳳尾森森,龍吟細細的幽靜之處。然而,樂曲卻在它的平和抒情的調(diào)子中加入了較華麗的裝飾音,這就是面水池圓洞門兩邊掛的檻聯(lián),上聯(lián)是“爽借清風明借月”:下聯(lián)為“動觀流水靜觀山”,題額為“月到風來”。這些詩意的裝點將游賞者引向更高的境界。不僅道出了粼粼清波.磊塊假山的動靜對比,還借入了大自然的清風明月,構成了虛實相濟的迷人意境,透出了醉人的韻味。

  步過梧竹幽居前一座小石橋,游人便折入池中兩座島山游覽,這時,“樂曲”又開始了一個新的樂章。送里兩邊皆水,南邊隔著水池,柳枝新條間隱約透出剛剛游過的一群小院,好像是上一樂章的變奏主題還在隱隱重復。北邊,則是按自然河岸湖塘置的野趣景色,老樹傍岸,枝條拂水,時有頑石點綴其間,水石和古木有相依的,有相爭的,高低錯落,前后參差,是一組新的節(jié)奏輕快跳躍的旋律,猶如行進中的小快板。

  沿著山道,逐級向上,可到東島之巔的待霜亭,亭六角尖頂,旁種橘數(shù)株,點出“洞庭須待滿林霜”的主題。此亭視野暢達,其西、北、南三邊分別與雪香云蔚亭、繡綺亭和綠漪亭互為對景,成為待霜亭大主題的三個副主題。由亭下行,可到西島,拾級而上,便可見雪香云蔚亭翼然立于山頂。此亭高踞一園之上,四周又多植冬梅,寒冬開花,冷香四溢,故名。當年在亭中可觀賞園外婁門一帶的城墻,又可遙看西南邊的北寺塔倩影,是借入斜飛雉堞,梵音佛剎的最佳觀賞點,而園內(nèi)山北山南的不同主題、不同趣味的景色又匯合在腳下,主題變奏多樣、多聲部的齊鳴交響匯合成了“樂曲”的最高潮。

  形、影、聲、色的交響

  有人說:“建筑是凝固的音樂”,園林風景中的亭樓,較之正規(guī)建筑有更多的變化,更妙的情趣,其所表現(xiàn)出的音韻之美也更豐富。

  頤和園前山從臨湖的云輝玉字坊經(jīng)排云門至德輝殿、佛香閣,足一組在我國古園中很少見的嚴謹對稱的建筑群,成為點綴前山的重筆。而其本身也表現(xiàn)出一種有序變化的韻律美。當游人來到這組建筑西側的清華軒庭園向上仰觀,但見二宮門、排云殿,德輝殿、佛香閣等殿閣樓宇重重疊疊,層層向上。由于古建筑的飛檐翼角及屋頂?shù)淖兓,畫面上除了垂直和水平線條外,還有斜線、曲線,這些線條,塊面相互交織,極為錯綜復雜,加上廊柱、斗拱、獸吻、彩繪及琉璃瓦等裝飾,顯得復雜華麗。恰如杜牧《阿房宮賦》說的:4廊腰縵回,檐牙高啄,各抱地勢,鉤心斗角”,有著較強的高亢的韻律。

  而環(huán)繞山前的長廊,抒展緩曲。除了廊中串連的四座小亭外,還有支廊分出,通向臨水的對鷗坊和魚藻軒,在排云門兩端又有一個曲折,人隨廊行,也時時能感到平緩恬靜的韻律。

  江南園林的建筑,較之皇家園林中,又有別樣的韻味,粉墻青瓦,花窗門洞,組合在園景中,很是細巧耐看。特別是古園中,亭,榭、廊、房之頂,多喜用卷篷形式,這種借鑒于江南河港中烏篷船頂?shù)奈蓓,有著自然的弧曲形,其下再配以傳統(tǒng)的反翹向上的檐口,本身就具有美妙的旋律變化。這些建筑在山水、花樹的襯托下,它的韻律美就更為生動和有趣。常為人提及的,網(wǎng)師園從池西游廊看池東射鴨廊一帶的對景.便是一個佳例。

  要是從月到風來亭隔水賞對岸景色,其背景是一大片粉墻,上邊成對地開了兩組四個紋樣不同的漏窗,窗間距離有密有疏,現(xiàn)出一定的節(jié)律。在北端墻下建有卷篷歇山頂?shù)男≈澍喞,小軒深灰色的屋頂打破了平直墻面的單調(diào),猶如窗墻旋律變化的一個有力的結束強音。而有白色的墻面為襯托,小軒優(yōu)美的造型就更加突出。更妙絕的是在平直、呆板的粉墻檐口線上,一前一后聳立著兩個略呈三角形的卷篷屋頂,前為住宅的花廳,后為擢秀樓,這二個山頭之曲線,坡度均各有變化,與底下的墻檐在一起,形成很有味的線條旋律。

  上海豫園點春堂景區(qū)建筑較為密集,有以蘇東坡“翠點春妍”為名的主廳點春堂;有以謝靈運“承和煦而芬腴”之句為名的次廳和煦堂;又有延爽閣,快樓、藏寶樓、靜宜軒,聽鸝亭、古井亭、打唱臺(古戲臺)等拱衛(wèi)左右。點春堂東,假山抱云巖倚界墻凌空而起,山巔立三層快樓,山下清溪曲繞,配以花樹點石,形成了花木陰翳,曲檻相對,精廬層疊,泉水瀠洄的建筑庭院景區(qū)。由于廳堂亭樓屋頂變化多姿,飛檐翹角鉤心斗角,使此區(qū)建筑輪廓飛舞跌宕,高下起伏,如歌如曲,韻味極濃。

  林水景之韻,具有更強的藝術魅力。水靜如鏡的池湖,涵映出周圍的美景,有著真實、變形.虛幻的韻律之美。最為人稱道的靜水影景是承德避暑山莊的小金山,亭閣立于澄湖南側小島上,四面凌波,其倒影最多變幻。亭為三層六角塔式建筑,其影映入水中,格外修長苗條,合著四周的山石花樹,從遠處看來,一正一反,上下光輝相映,那藍天白云,翠山秀嶺,仿佛都飄蕩在水下,使人聯(lián)想起天上的神仙府第。要是微風吹過,水面上激起層層漣漪,水中亭樓,隨波晃動,好像層層錯位、拉長了,甚至屈曲,搖曳、聚合、散碎、互相嵌合、相與融和,……清澈靜水似乎在譜寫著神奇變幻的樂曲。

  除了形、影的韻律變化,園林聲景還具有鮮明的聲韻節(jié)奏。例如泉水,人們在觀其形的同時,還注重聽它的聲音,有時它發(fā)出“三尺不消平地雪,四時嘗吼半天雷”的轟鳴,有時“幽咽流泉水下灘”,發(fā)出似琵琶琴瑟的錚錚聲。瀑布之聲,亦往往隨水量大小,落差高低發(fā)出由輕到響的變化。在園林中聆聽這種自然天籟之聲,其表現(xiàn)出的聲韻要勝過樂隊的絲竹演奏,甚得古人的喜愛,諸如“臥石聽泉”、“溪澗琴聲”一類的風景主題,在古園中著實不少。

  風景園林中往往在水聲韻美之處設立專主聽聲的景點,如杭州滿覺隴煙霞三洞中的水樂洞,就是主賞聲景。這里泉水豐富,山泉從石洞深處的石縫中涌出,隨洞曲折流出,相諧悅耳,錚錚成韻。至洞口稍開闊處,置石幾石凳,供人駐足靜聽,旁有“天然琴音”、 “聽無弦琴”;等石刻以啟發(fā)人們對其音樂美的領悟。

  與“洞樂”相媲美的是九溪十八澗的“溪音”,它位于西湖南邊獅子峰等群山環(huán)抱的雞冠垅,是西湖風景的“山中最勝處”,由九條溪流和眾多的小澗盤曲匯合而成。每年春雨如油,綠滿群山芝時,山中便是一片“春山縹緲白云低,萬壑爭流下九溪”的景象。從龍井到九溪茶室長約十二里的山道兩旁,峰巒起伏,郁郁蔥蔥。小徑在山中高下曲折.路邊溪水淙淙,水澗時寬時窄,時陡時平,溪流時緩時急.發(fā)出美妙悅耳的水聲,清人俞樾用了重重疊疊、曲曲環(huán)環(huán)、丁丁冬冬、高高下下這四對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來形容風景中的山,路,泉、樹,其韻律之美可見。

  鶯歌燕語,蟬唱蟲鳴,這些飛烏小蟲所發(fā)出的聲音,也給園林之韻添上了生動的一筆。

  在園林癖好的揚州八怪畫家鄭板橋很喜歡聽林木樹叢中小烏的叫聲。他曾作文批評那些只圖自己娛樂,而將鳥關在籠內(nèi)的不合自然情理的做法,而認為:“欲養(yǎng)烏莫如多種樹,使繞屋數(shù)百株,扶疏茂密,為烏國烏家。”而群鳥在清晨的放喉歌唱,繞林飛舞騰躍的景致,確實比一籠一羽單獨聽音觀形要有趣得多。

  賞聲聽音和觀形一樣,均為園申不可缺少的主題。所以北宋王安石覺得,他在南京的半山園盡管泉石清秀,亭橋有致,但最關情的,卻還是“黃鸝三兩聲”。為了聽賞韻律婉轉的鳥鳴聲,頤和園建有聽鸝館;恭王府花園原有聽鶯坪。正如鄭板橋所說,在鳥鳴聲中可聽出“云門”、“成池”等古曲之旋律,其樂也融融。

  園林風景的色彩搭配也十分講究對比和協(xié)調(diào),游賞古園,在紛雜錯彩的景色中,也可品味出色韻之美。據(jù)《西清詩話》記載:歐公(陽修)守滁陽,筑醒心,醉翁兩亭于瑯訝幽谷,且命幕客謝某者,雜植花卉其間,謝以狀問名品,公即書紙尾云:淺深紅白宜相問,先后仍需次第栽,我欲四時攜酒去,莫教一日不花開。

  歐公妙于音律,這四時花卉的深淺紅白與先后次第,就表現(xiàn)出一種富有生氣的色韻。再如北國園林,色彩較為濃重,每每以翠松朱廊襯以藍天白云,所顯現(xiàn)出的也是艷麗的有色之韻,而園林中最為人陶醉的卻是無色的韻律之美。我國傳統(tǒng)的繪畫理論很注重黑白兩色之間的韻律變化,認為一色之中亦富有變化,一色中也分明晦,這就是所謂“墨分五色”的含意。古典園林,特別是江南園林的白粉墻、青灰色的湖石、淡色素靜的鋪地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呈現(xiàn)出一種虛靈的墨韻。粉墻的墨韻,在它作為墻前小景的投影面時,表現(xiàn)得更力出色。小園中迎風搖曳的新篁,枝椏橫斜的老梅,窈窕玲瓏的湖石,被日光或月光映寫在粉墻上,就是一幅韻味十足的畫本,這便是計成在《園冶》中說的:“以粉壁為紙,以石為繪也”,可以得到“實景清而空景現(xiàn)”的水墨畫效果。正如畫道之中以水墨為上品一樣,這類小景也是園林中的華彩樂章。

編輯:royal | 閱讀:
【 已有(0)位網(wǎng)友發(fā)表了看法  點擊查看
網(wǎng)友評論(調(diào)用5條)  更多評論(0)
表情: 姓名: 字數(shù)
點評:
       
  • 請尊重網(wǎng)上道德,遵守各項有關法律法規(guī)
  •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導致的法律責任
  • 本站有權保留或刪除留言中的任意內(nèi)容
  • 本站有權在網(wǎng)站內(nèi)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
  • 參與評論即表明您已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
最新推薦
企業(yè)服務
');var k=9; -->